針對性神經肌骼治療助病人遠離慢性痛症困擾 - 李宏逸醫生

(2008年 9月 《健康動力雜誌》)

處理疼痛時絕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因為許多疼痛是源於某些激痛點而引申反射痛

家庭醫學專科李宏逸醫生認為:治療疼痛時,問診(History Taking)和詳細的骨骼肌肉檢查是關鍵的第一步。患者的生活習慣、工作崗位以至性格等,也會導致或加劇疼痛的範圍和頑固性。只有清楚了解病理,並配合「生理、心理、生活」(Biopsychosocial)的三維治療,才是處理疼痛的最有效方法。

疼痛三周期 (3 Circles of Pain)

疼痛的出現與時間周期息息相關。就以頸痛為例,疼痛可分為三個互連的周期:

第一周期:原發於頸部關節的衰退或勞損,患者感到局部痛楚,此疼痛並非永久性。若能及早找出激痛點加以治療,病人所受到的痛楚可大大減少。

第二周期:由頸部的疼痛引申出較複雜的情況,如出現其他肌肉的長期附帶痛楚,使大部分範圍變得繃緊酸痛,如頭痛及背痛。此痛楚可令病人感到永久疼痛,甚至出現失眠及情緒低落徵狀。

第三周期:痛楚已混合於日常生活當中,就算活動範圍不涉及痛點肌肉群,病人也會出現身心痛楚,痛症持續不消。此周期常出現在病人受到心理或生活的傷害時,例如工傷、嚴重交通意外等。

確診紅色及黃色危險指標(Red Flags / Yellow Flags)

處理疼痛時首要了解患者所得的是急性還是慢性疼痛,並且出現在以上的那一個疼痛周期。若是急性疼痛,醫生會先替患者找出明顯的激痛點或關節失調(segmental dysfunction)作即時處理;若是慢性疼痛,則需要找出導致長期痛楚的原因,或需配合身心治療以控制疼痛。

未開始任何治療前,首要進行問診(history taking)的工作。一般而言,醫生會根據病歷找出結構性危險紅色指標(Red Flags)。治療肌肉痛症絕不能急進,必須認清楚患者有否涉及神經系統失調、嚴重及加劇的痛楚、嚴重受傷、體重下降、發燒或存在癌症之風險,從而作出生理治療。若發現患者具有黃色指標(Yellow Flags)徵狀時,此乃涉及跟生活及情緒有關而又影響病性的因素,如家庭或工作問題、精神病、抑鬱症等。肌骼治療則不能完全替患者舒緩痛楚,必須配合止痛及情緒藥物治療。若能了解患者痛症之患處,觀察患者坐姿、了解他們工作及生活崗位,以至個人之性格等,的確對治療效果有極大裨益。一般初診到治療需要2-3節的時間,絕不能輕率。

神經肌骼治療(Neuromuscular Therapy)

修畢骨骼及肌肉科(Musculoskeletal Medicine)的李醫生指出,神經肌骼治療是肌肉、筋腱放鬆療法。醫生透過手指與患者的肌肉、關節接觸,準確地找出局部性肌肉失調及障礙的位置,並附以不同的手法處理患者的激痛點,從而令患者恢復活動範圍及能力,令痛點得以舒緩。這針對性的療法能有效地減低患者繃緊的肌肉群,且治療的過程安全簡單,跟傳統中式按摩的「揼骨」、「鬆骨」等技巧大不相同,大大減低拉傷肌肉及關節移位的風險。

「但是,激痛點舒緩後也有機會出現『復發』的情況,這也許是突發性如意外受傷,或是因過度勞損如不良姿勢所致。故跟進治療及覆診也屬重要一環,其目的在於觀察患者的身體反應與痛點的舒緩能否持續,且同時觀察患者的生物力學(Biomechanics)有否改變。若患者每次只要求醫生處理當下的痛點,這並不是長遠之計。只有積極改善日常的生活習慣、多作運動,是最終的目標。」李醫生補充。

另外,患者若出現筋肌發炎的情況,醫生也會利用藥物協助肌骼治療以減輕患者的痛楚。但李醫生強調:患者應理解藥物只能作暫緩痛楚之用,長遠治療還得靠改善身體質素和生活協調。常用藥物包括:

1. 傳統止痛藥物:PANADOL
2. 傳統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物:NSAID
3. 新型消炎止痛藥物:COX II
4. 新型神經止痛藥物:PREGABACIN

伸展運動1 2 3 

嚴重疼痛一旦出現便很難根治。肌骼治療或許會令患者得到舒緩,但亦存在復發的風險。要有效預防肌肉勞損及痛症的出現,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必需注意自己的身體動作如:坐姿、睡姿、走路姿勢及工作姿勢等。而一些簡單的伸展運動,更有助放鬆肌肉以預防疼痛。
以下三個簡單的伸展活動,則有助放鬆頸部及上背肌肉,減低患上頸背痛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