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關節扭傷

"踝關節扭傷"指的是,腳踝和足部因過度運動而導致踝關節意外受傷,是最常見的運動創傷。

定義:

"踝關節扭傷"指的是,腳踝和足部因過度運動而導致踝關節意外受傷,是最常見的運動創傷。據估計,每年大約有200萬個踝關節扭傷的案例,其中85% 屬於內翻扭傷,引致外側韌帶受傷;內側韌帶偶爾也會受到影響。骨損傷並不常見,但如果出現骨壓痛,便要考慮骨折的可能性。

廣義而言,踝關節扭傷可以分為兩大類:

症狀與表徵:

病人通常在受傷之後沒多久就前來求醫。病人可能會覺得疼痛,而且走路有困難;可能會有局部的紅腫及瘀傷。另外一個常見的情況是病人之前看過跌打師傅,前來求醫時足部出現過敏性接觸性皮炎。有時候可能會遇到一些病人出現原因不明的踝關節疼痛,而病人有過踝關節損傷的病史。

體檢結果顯示,受傷的韌帶(通常在外側)周圍出現局部性腫脹、瘀傷及壓痛;在踝關節線及受傷的韌帶周圍可能會出現壓痛。如果出現骨壓痛,必須進一步檢查以排除骨折的可能性。進行韌帶壓力測試時,例如向前曳引檢查、距骨傾斜檢查,會產生痛楚並有鬆弛的跡象。

原因及與生物力學的關係:

運動員在比賽或訓練時往往要承受踝關節扭傷帶來的傷害。扭傷的原因可以是內在的或外在的因素。內在的因素,一般是與身體結構本身、及生物力學有關的,例如因過往發生過踝關節扭傷而使踝關節韌帶變得鬆弛;或者因足弓問題或較弱的腓骨肌帶來生物力學上的問題。扭傷的外在因素包括穿著不合適的鞋子、在濕滑或不平坦的地面上玩耍。女士可能會因為穿高跟鞋走路而扭傷;某些病人則可能因為失足而受傷。肌骼科醫生會檢查病人的腳踝、足部,甚至鞋子,觀察病人走路的步態,並找出病人的站立軸。檢查的目的是鑒定病人不穩定的踝關節是否與任何的生物力學上的因素有關,例如內翻的中性站立軸、無力的腓骨肌,或者受傷的骨間韌帶。

臨床階段:

韌帶受傷是根據症狀的嚴重程度來分級的,以下是"西點踝關節扭傷分級制度(West Point Sprain Grading System)"的分級

表征 / 症狀

第一級(輕度)

第二級(中度)

第三級(重度)

韌帶斷裂

沒有

一部分

全部

功能的喪失

極小

一部分

大部分

疼痛

輕微

中等

嚴重

腫脹

輕微

中等

嚴重

瘀斑

通常沒有

常見

難以承受體重

不會

通常會

幾乎總是

檢驗:

為了排除骨折的可能性,"渥太華足部損傷鑒別診斷標準(Ottawa Foot Rule)"指出,在以下情況下應考慮照足部X光:

同時,"渥太華腳踝損傷鑒別診斷標準(Ottawa Ankle Rule)"亦指出,在以下情況下應考慮照踝部X光:

肌骼超音波可以顯示出韌帶或肌腱撕裂、相關的滑膜炎以及積水的情況。另外,可以考慮利用磁力共振掃描來確定距骨背或軟骨是否受傷。

治療:

治療方案要視乎扭傷的症狀及嚴重性。治療的目的主要是控制急性期間的腫脹和疼痛情況、加強腿部肌肉、改善平衡力,並恢復日常的活動或運動。在急性期間,治療計劃主要是遵循PRICE的處理原則:保護(Protection)、休息(Rest)、冰敷(Ice)、壓迫 (Compression),及抬高(Elevation)。急性疼痛得到控制之後,病人應開始接受康復治療,以恢復關節活動度、肌力、平衡力以及運動技能。如果踝關節扭傷是經常性發生的,就應該找出生物力學上的問題,繼而作出矯正。如果扭傷引至慢性疼痛、或出現慢性關節或慢性韌帶受傷,則應採取保絡治療(Prolotherapy)。